正在加载

为情所困 沉溺过去很难走出情伤的星座

  • 作者: 帝村小编
  • 来源: 帝村算命网
  • 2022-06-22

玉米小斑病是什么

玉米小斑病又名玉米斑点斑,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夏玉米发生较重。

症状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主要为害叶片、茎、穗,籽粒也可受害。

病害因品种和病原生理小种不同,症状有3种类型:①病斑椭圆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有明显的深色边缘,病斑扩展受叶脉的限制;②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扩展不受叶脉限制,呈灰褐或浅黄褐色,无明显的边缘,有时病斑上有轮纹,高温高湿时病斑边缘有时出现暗绿色浸润区;③病斑表现黄褐色的坏死小点,不扩展,边缘有黄褐色晕圈,这是较为抗病的1种表现。叶鞘、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为不规则形或纺锤形,黄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可产生霉状物(彩版三,13)。

病原无性阶段为Bipolaris maydis(Nishik.)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hik.et Miyabe)属半知菌亚门离蠕孢属;有性阶段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o),属子囊菌亚门。分生孢子梗散生,褐色,直立或有膝状曲折,褐色至绿色,单生或丛生,基部稍膨大。

分生孢子浅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长椭圆形、柱形或倒棍棒形,3~10隔膜,以5~8隔膜为主,中间或中间稍下部的直径最大,向两端逐渐窄细,两端细胞钝圆,直立或向一方弯曲。有性阶段的拟子囊壳黑色,部分埋在寄主组织内,表面布满分生孢子梗和菌丝。

拟子囊壳在茎和病叶基部组织上偶而可以看到,干燥或过湿都不适于拟子囊壳的形成。子囊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占重要地位。

根据玉米小斑病菌对不岗细胞质的玉米致病力差异,可分为O、T两个生理小种(表2-1)。表2-1 玉米小斑病T小种和O小种比较表由于我国玉米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是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杂交种为主,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生产上极少使用,所以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专化性的T小种,未成为优势种,仍以O小种为优势种。

发病特点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在病株残体内外以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在地面上能存活1~2年。

病残体只要不腐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所以,堆放在村舍的玉米秸垛、遗留在田间的病叶、苞叶、秸秆等,都是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上。

如田间湿度较大、叶面有游离水滴时,分生孢子4~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内,3~4日即可形成病斑。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侵染,蔓延扩散,直到天气变冷、湿度降低,不利于病原菌为止。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流行,除与感病的夏玉米品种有关外,病原菌的越冬菌源及在玉米生育期菌量积累的速度也有重要关系。从苗期到抽雄前后,如环境条件适合,病原菌通过多次重复侵染,迅速积累较多的菌量,就可在玉米灌浆期形成大流行,导致严重损失。

春玉米一般发病晚,病害扩展缓慢,到生长后期,即使积累了较大量的菌量,往往玉米已接近成熟,一般不致引起严重损失。温度和湿度对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最为重要。

它的需要适温比大斑病菌高。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5℃,最低为15℃,最高33℃。

适于田间发病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具备适温又有充足水分(降雨),则病势迅速发展,很容易导致大流行。

在华北,夏玉米正处在拔节抽穗阶段,如遇降雨天数多,湿度高,则往往引起小斑病的大流行。防治方法根据河北省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短期测报的指标: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在20%左右(单株下部2~3片叶见病斑)时,结合气象预报,将有中到大雨,田间病情在半月左右将暴发。

这个时期将是摘除底部病叶之后喷药防治的键时刻。具体防治方法请参阅大斑病的防治。

玉米小斑病是怎么回事

玉米小斑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而造成损失,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7— 8月和丘陵山区发病较多,一般夏播玉米比春播玉米发病重,水 肥地玉米比旱肥地发病重,种植密度大比种植密度小的地块发病 重。

以抽雄期、灌浆期发病重,随后发病逐渐降低。病菌主要为 害叶片,病斑主要集中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呈水渍状小斑 点,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梭形小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 颜色较深。

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一般长1~ 1.5cm,宽0.3?0. 4cm,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为混合 传播型、重复浸染性病菌。

病原菌的无性阶段为玉蜀黍长蠕孢 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为异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 真菌。小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蔓延。

发 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叶片枯死部位干枯,影响叶片光合效 率,容易造成养分不足籽粒干瘪。

玉米小斑病和大斑病是由哪种病菌引起的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大 斑突脐蠕孢菌。

病斑上产生的灰黑色霉层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个成束,不分支,青褐色,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长梭形,直立或 向一边稍弯,有多个分隔,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以外。

玉米小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离蠕孢。常用名长蠕孢 属,德氏霉属玉米德氏霉,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旋孢腔菌属,异 旋孢腔菌。

无性时期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散生在 病叶斑块两面,从病斑气孔中伸出,褐色,伸直或呈膝状弯曲, 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孢痕明显。 分 生孢子为长椭圆形或近梭形,多弯向一方,中间最粗,向两端渐 细,褐色或深褐色,脐点明显。

有性时期子囊座黑色,近球形, 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子囊内有2?4个子囊孢子。子囊 孢子线形,彼此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萌发时每个细胞均可长 出芽管。

根据玉米小斑病菌对不同细胞质玉米的致病力差异,区 分为0小种和T小种。

玉米小斑病发病症状怎么识别

小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蔓延。

从幼 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而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期、灌浆期发 病重,随后发病逐渐降低。病菌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主要集中发 生在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小斑点,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梭 形小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色较深。

病斑呈椭圆形、近圆 形或长圆形,大小一般长1~ 1.5厘米,宽0.3 ~0.4厘米,有时病 斑可见2 ~3个同心轮纹。病原菌的无性阶段为玉蜀黍长蠕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有性阶段为异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

为混合 传播型、重复侵染性病菌。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叶片枯死部位干枯,影响叶片光合效率,容易造成养分不足籽粒干瘪。

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特点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从外地引种时,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强的小种而造成损失。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5/7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垂直扩展)。自然条件下,还侵染高梁。

玉米大小叶斑病该怎样防治啊

1、玉米大斑病,目前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者减产50%左右。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后期逐渐加重,发病叶片上形成梭形大斑,病斑黄褐色或青灰色,中部色浅,边缘色深,长5—10厘米、宽1.2—1.5厘米,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提早枯死。

2、玉米小斑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生较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70%左右。小斑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偶而也危害叶鞘、包叶和子粒。

3、防治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注意与其他作物轮作,轮作面积越大越好。

B、播种时每20公斤种子,用25克“天达2116”(浸拌种型)+5克96%天达恶霉灵,兑水0.75公斤拌种,阴干后播种。

C、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锌肥和生物菌肥,追施足量氮肥,保障玉米植株健壮,提高抗病性能。

D、玉米3--4叶时喷洒800倍“壮苗灵”+6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7—10叶时,喷洒800倍“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 +600倍70%代森锰锌、或800倍“粮宝”+800倍72%杜邦克露药液,每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地防治大小叶斑病。喷药时加入1000倍3%蚜虱速克或1500倍啶虫脒可以兼防蚜虫、飞虱、瑞典蝇等害虫发生,并能防治玉米纹枯病、粗缩病等病害,增产玉米15%左右。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区,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1)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重。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降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怎样识别玉米大小斑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玉米小斑病起初的病斑为浅褐色水渍状小点,逐渐发展成与叶脉平行的两端稍圆的很多小斑点,相近的病斑连在一起,边上有紫色或红色的晕圈,潮湿时病斑上还会出现灰黑色毛状物。与小斑病相似的还有一种叫大斑病。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大,病斑多呈长纺锤形状。这两种病害严重发生时都会使叶片大量提前枯死,对玉米的生产的影响都很大。

一般高温、多雨多雾天气、连作地、低洼地、过于密植和品种抗病性差的地块发病严重。两者的区别在于大斑病流行要求的温度偏低,以18-22为适宜,超过25有抑制作用;小斑病的流行适温却在25以上。

玉米小斑病什么属


『此★文为帝村算命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分享至